要走上業餘高段以上然後到達職業棋手的過程裡,有一項技能非學不可。
那是我稱為正兵作戰的東西。
(這個感想,是我自己認為,強者如秦大濕,塞ㄟ與笨雞,如看到此文,歡迎指正。)
 
下棋的人,一定會在最初學習的階段,被老掉牙的耳提面命一番。
圍棋不是局部的爭勝,而是注重戰略的全盤思考。
這個道理,所有下棋的人都被提醒過。  可是真正下起來,做到的人卻不多。。。
幾乎所有人,都走過貪癡怨結合成的執著這條路。
我們都曾嚮往在接近戰中把對手打爆的快感,能殺掉的子,怎麼也想把它吞下去。
那真是令人難以抗拒的。。。
所有的人,也一定走過割捨不了落下之子,拼命求活而絕不捨棄的路程。
即使大家都知道,該捨棄的東西,背負著只是包袱。。。
這就是對死活的執著。。。
 
而所謂正兵作戰,就得從放下執念開始。。。
該執著的東西,是終盤結算的勝負。  絕不是吃了對手多少子,或是自己活了多少塊棋。
有些勝利,是圍而不殺得來的。
而有些,則是捨棄一大塊棋子做為餌,強迫對手吞下去得來的。。。
 
 
 
我對正兵作戰的定義是,「在心裡假設對手的完美,排除對手犯錯的可能性。  在此前提之下,站在自己與對方的角度,判斷局勢發展。  引導局勢走向己方有利的方向。」
 
對手,是完美的,不會犯錯的。  必須以此做為假設前提來落子。
拉遠視距,看到整個棋盤。  對手是不會犯錯的,於是在自己棋藝的極致處,算計對手下一手的最佳,次佳,失誤的落點。  全部放入考慮。
然後再思考,當每個落點被奕出時,自己要接上怎麼樣的變化。
萬一折衝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在算計之內的落點,那問題就變成。
1.       是否自己算計的範圍不夠廣,算計錯誤?
2.       假設算計範圍夠深夠廣,這個著手就是錯手,是無理,必須讓對方付出代價。
 
(對手是完美的,不會犯錯的,只有自己算計錯了,差了一手神乎奇技。  這是原則。)
 
 
 
以此延伸,棋局在第二子落下之時,雙方在勝負上的算計就已展開。
低段以下的棋手,或許了解這一點,但是真正付諸實行之人很少。
或者當我們在那個階段,我們都自以為自己真正有在用心佈局,自以為我們都有在審視全局。
那全都是錯覺罷了。。。
甚至在中等段位對奕的前十手棋裡,也只有很模糊的佈局痕跡。
但在最初的十到二十手棋裡,就能令自己感覺呼吸不順,被步步進逼的對手,則通常是高段強者。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我問我自己。
後來想通了一件事,「原來對方的落子處,總是令自己感覺不安。  那通常是對手進可攻,退可守,同時又限制住己方勢力發展的點。  有的點,甚至自己不能不應,對方卻可以脫先。」
這是正兵作戰時才會碰上的佈局戰,在空盪盪的棋盤上只要有很少幾個棋子,就會出現有限的最佳著手。  佈局階段,一樣有著先手後手。
黑子白子,在尚未短兵交接時,早已遠遠地瞄著對手的侵入點虎視眈眈。
我們在每個自己看見的光點上,計算完每個點落子後的變化,然後等待對手回應。
而每個著手可以有算不盡的變化,與衍伸出的未來著手順序。
依照對手的回應,判斷對手的佈局方向,以及將會出現的定石種類與變化。
然後計算先手後手,計算出在一個局部戰場折衝變化結束之後,是自己或者對方,取得先手主導。
 
在中階段位之前,每個棋手應該都學過一些定石,甚至以定石變化作為武器在局部取得勝利。
但是這種方式,面對高段強者的正兵作戰時,就失去作用。
在正兵作戰時,每個局部,大致上會出現何種定石,雙方選擇的定石變化,在佈局時就已經決定了。  這個等級的棋手,很少發生定石行進出錯的情形。  甚至連選擇上,出錯的情形也會變少。
可以說,佈局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接下來局部折衝結果的必然性。
而這個必然的結果,通常是雙方分庭抗禮,而不是其中一方被擊潰。
 
 
然後以定石結果為基點,進入中盤戰鬥的階段。
 
定石是佈局的延伸,兩者屬於戰略性思考。
中盤戰則是戰略思考的再延伸。  以攻擊戰術,確實地達成戰略方針。
這個階段通常是許多棋手著墨最深之處。
因為在學棋的一開始,或許就存在著圍棋就是殺死對方棋子的觀念吧。
以此觀念延伸出中盤戰中,棋子在近距離互圍互殺的執念。
不去計較佈局與定石過程中所建立的立足點之穩固性與未來性,在佈局階段的落後,使用中盤戰裡的細算,攻擊手筋,套手,等等陷阱與迷惑手法,一次殺掉對方一堆子,確定勝利。
 
圍棋不是這樣的,這不是個殺爆對手的遊戲。
這是個雙方在三百六十一個點上討價還價的遊戲。
沒有一個規則會告訴你,提子多的一方是勝利者。
但是所有規則都告訴你,地域大的一方,就是勝利者。
該給的要給,該拿的要拿,如果該殺的,就毫不猶豫的幹掉。
戰鬥,只不過是在全局基礎確立之後的一種必然性。
事實是,你不可能在高段對局裡,吃掉對方所有的子,而對方也吃不盡你的。
戰鬥不過就是在邊界的討價還價,或者兩個不同目的思考之下做出的交換行為。
該堅持的是,不給予對方多於你應該給予的。
從對方處,拿到自己最起碼應得的。
在對方惡搞時,確實予以迎頭痛擊。
中盤戰鬥,也有其結果的必然性,取決於雙方性格與佈局戰略。
或許,另一個令諸多棋手著重此階段的理由,正是因為它能突顯出各人在硬碰硬時的能量,以及風格。  一個可以很明顯的壓倒對手,讓對方屈服投降的階段。
只是,若要執行正兵作戰,假設對手的著手不出現失誤。 
那戰鬥,就只能把其做為必然的進程,假設有必然的結果,而那個結果不會是對手的崩盤。
而事實上,在這個階段就結束的棋局,會隨著段位的升高而越來越少。
 
如果拿人物來做類比,擅長一擊必殺與全盤規劃者之間的不同。
司馬仲達,諸葛孔明,與關雲長。
關雲長就像擅長中盤戰役的戰場將領,若當年運氣好,拿了荊北,當是志得意滿,功蓋三分國。
但即使拿了荊北,曹魏也不會就這麼垮台。
何況他最後的結局是被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給割了腦袋。。。
失了荊南,確立了蜀漢的弱勢。
 
而擅長正兵作戰的人物,就類似仲達與孔明。
依照兩人在背後處心積慮的規劃,造就出未來的局勢。
於是三分天下是理所當然。
三國歸晉也成了理所當然。
局勢到哪裡,佈局到哪裡。 在正確的時機,以正確的順序,進行應該做的事。
 
但是關雲長形像鮮明,萬人景仰,確是快意人生。
而今天有多少人崇拜諸葛孔明?
有多少人,佩服司馬仲達?
 
但若關羽對陣司馬懿或者諸葛亮,會有什麼成算?
 
 
 
正兵作戰的過程,重要的是了解雙方每一手棋的價值,並不斷地予以量化而且在未來重估。
而價值,不只是量化後的地目數,也包含了未來的發展性,先手主導權的歸屬。
其他的一切手法,則只是用來成就那一手棋價值的工具罷了。
佈局,定石,手筋,都是工具。  假定眼前完美的對手,能夠正確使用所有的工具。
於是最後的勝負,取決於哪一方,在這場戰爭中,拿到了最多的價值。
 
我喜歡吳清源大師。
論圍棋的戰略思考,他絕對是第一流。
每手棋意欲深遠,追求平衡。  那種冷靜至令人感到恐怖的平衡,面對棋盤的人就懂得。
賞心悅目的棋局,流水般的行棋,每手落子都似理所當然。。。
看他的棋局,會感覺到勝負的鐘擺飄來盪去,卻沒有感覺到求勝時的銳利殺意。
一切平衡的擺動著,無聲交談著,然後終盤,揭曉了勝負。
若與他對奕,想必自己會乖乖地被引導至落敗的結局吧。
勝負,變得如此優雅。。。
 
 

我想,圍棋之所以被稱之為手談。  那是因為當我們在假定對方是完美的,以此算計棋路時。  對手一定也是對我方做此假設,也做著相同的盤算。  對局雙方,透過棋子,做出差異細微的思考,貼近彼此。  那種貼近的程度,段位越高會變得越明顯,比語言的傳達還貼近,所以才稱為手談吧。。。
 
我們假設對手的完美,可是那個完美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不完美之上。。。
於是塞ㄟ說的好,「我們不過只是在比誰犯下的錯誤更低級。。。」



註一: 定石,  圍棋術語,指對奕雙方在局部接觸時的最佳著手。
註二: 手筋,  圍棋術語,指對奕雙方在攻防過程之中的最佳著手順序。
註三: 笨雞,  一宅男也,又名cgk,棋風十分陰險下流,棋力應是台灣業餘六段。
註四: 塞ㄟ,  也叫Bohen,顧名思義就是教我下棋的塞ㄟ。
註五: 秦大濕,  秦大濕十段,請參考推薦網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luesmoko2013 的頭像
    bluesmoko2013

    bluesmoko2013的部落格

    bluesmoko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