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要走上業餘高段以上然後到達職業棋手的過程裡,有一項技能非學不可。
那是我稱為正兵作戰的東西。
(這個感想,是我自己認為,強者如秦大濕,塞ㄟ與笨雞,如看到此文,歡迎指正。)
下棋的人,一定會在最初學習的階段,被老掉牙的耳提面命一番。
圍棋不是局部的爭勝,而是注重戰略的全盤思考。
這個道理,所有下棋的人都被提醒過。 可是真正下起來,做到的人卻不多。。。
幾乎所有人,都走過貪癡怨結合成的執著這條路。
我們都曾嚮往在接近戰中把對手打爆的快感,能殺掉的子,怎麼也想把它吞下去。
那真是令人難以抗拒的。。。
所有的人,也一定走過割捨不了落下之子,拼命求活而絕不捨棄的路程。
即使大家都知道,該捨棄的東西,背負著只是包袱。。。
這就是對死活的執著。。。
而所謂正兵作戰,就得從放下執念開始。。。
該執著的東西,是終盤結算的勝負。 絕不是吃了對手多少子,或是自己活了多少塊棋。
有些勝利,是圍而不殺得來的。
而有些,則是捨棄一大塊棋子做為餌,強迫對手吞下去得來的。。。
我對正兵作戰的定義是,「在心裡假設對手的完美,排除對手犯錯的可能性。 在此前提之下,站在自己與對方的角度,判斷局勢發展。 引導局勢走向己方有利的方向。」
對手,是完美的,不會犯錯的。 必須以此做為假設前提來落子。
拉遠視距,看到整個棋盤。 對手是不會犯錯的,於是在自己棋藝的極致處,算計對手下一手的最佳,次佳,失誤的落點。 全部放入考慮。
然後再思考,當每個落點被奕出時,自己要接上怎麼樣的變化。
萬一折衝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在算計之內的落點,那問題就變成。
1. 是否自己算計的範圍不夠廣,算計錯誤?
2. 假設算計範圍夠深夠廣,這個著手就是錯手,是無理,必須讓對方付出代價。
(對手是完美的,不會犯錯的,只有自己算計錯了,差了一手神乎奇技。 這是原則。)
以此延伸,棋局在第二子落下之時,雙方在勝負上的算計就已展開。
低段以下的棋手,或許了解這一點,但是真正付諸實行之人很少。
或者當我們在那個階段,我們都自以為自己真正有在用心佈局,自以為我們都有在審視全局。
那全都是錯覺罷了。。。
甚至在中等段位對奕的前十手棋裡,也只有很模糊的佈局痕跡。
但在最初的十到二十手棋裡,就能令自己感覺呼吸不順,被步步進逼的對手,則通常是高段強者。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我問我自己。
後來想通了一件事,「原來對方的落子處,總是令自己感覺不安。 那通常是對手進可攻,退可守,同時又限制住己方勢力發展的點。 有的點,甚至自己不能不應,對方卻可以脫先。」
這是正兵作戰時才會碰上的佈局戰,在空盪盪的棋盤上只要有很少幾個棋子,就會出現有限的最佳著手。 佈局階段,一樣有著先手後手。
黑子白子,在尚未短兵交接時,早已遠遠地瞄著對手的侵入點虎視眈眈。
我們在每個自己看見的光點上,計算完每個點落子後的變化,然後等待對手回應。
而每個著手可以有算不盡的變化,與衍伸出的未來著手順序。
依照對手的回應,判斷對手的佈局方向,以及將會出現的定石種類與變化。
然後計算先手後手,計算出在一個局部戰場折衝變化結束之後,是自己或者對方,取得先手主導。
在中階段位之前,每個棋手應該都學過一些定石,甚至以定石變化作為武器在局部取得勝利。
但是這種方式,面對高段強者的正兵作戰時,就失去作用。
在正兵作戰時,每個局部,大致上會出現何種定石,雙方選擇的定石變化,在佈局時就已經決定了。 這個等級的棋手,很少發生定石行進出錯的情形。 甚至連選擇上,出錯的情形也會變少。
可以說,佈局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接下來局部折衝結果的必然性。
而這個必然的結果,通常是雙方分庭抗禮,而不是其中一方被擊潰。
然後以定石結果為基點,進入中盤戰鬥的階段。
定石是佈局的延伸,兩者屬於戰略性思考。
中盤戰則是戰略思考的再延伸。 以攻擊戰術,確實地達成戰略方針。
這個階段通常是許多棋手著墨最深之處。
因為在學棋的一開始,或許就存在著圍棋就是殺死對方棋子的觀念吧。
以此觀念延伸出中盤戰中,棋子在近距離互圍互殺的執念。
不去計較佈局與定石過程中所建立的立足點之穩固性與未來性,在佈局階段的落後,使用中盤戰裡的細算,攻擊手筋,套手,等等陷阱與迷惑手法,一次殺掉對方一堆子,確定勝利。
圍棋不是這樣的,這不是個殺爆對手的遊戲。
這是個雙方在三百六十一個點上討價還價的遊戲。
沒有一個規則會告訴你,提子多的一方是勝利者。
但是所有規則都告訴你,地域大的一方,就是勝利者。
該給的要給,該拿的要拿,如果該殺的,就毫不猶豫的幹掉。
戰鬥,只不過是在全局基礎確立之後的一種必然性。
事實是,你不可能在高段對局裡,吃掉對方所有的子,而對方也吃不盡你的。
戰鬥不過就是在邊界的討價還價,或者兩個不同目的思考之下做出的交換行為。
該堅持的是,不給予對方多於你應該給予的。
從對方處,拿到自己最起碼應得的。
在對方惡搞時,確實予以迎頭痛擊。
中盤戰鬥,也有其結果的必然性,取決於雙方性格與佈局戰略。
或許,另一個令諸多棋手著重此階段的理由,正是因為它能突顯出各人在硬碰硬時的能量,以及風格。 一個可以很明顯的壓倒對手,讓對方屈服投降的階段。
只是,若要執行正兵作戰,假設對手的著手不出現失誤。
那戰鬥,就只能把其做為必然的進程,假設有必然的結果,而那個結果不會是對手的崩盤。
而事實上,在這個階段就結束的棋局,會隨著段位的升高而越來越少。
如果拿人物來做類比,擅長一擊必殺與全盤規劃者之間的不同。
司馬仲達,諸葛孔明,與關雲長。
關雲長就像擅長中盤戰役的戰場將領,若當年運氣好,拿了荊北,當是志得意滿,功蓋三分國。
但即使拿了荊北,曹魏也不會就這麼垮台。
何況他最後的結局是被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給割了腦袋。。。
失了荊南,確立了蜀漢的弱勢。
而擅長正兵作戰的人物,就類似仲達與孔明。
依照兩人在背後處心積慮的規劃,造就出未來的局勢。
於是三分天下是理所當然。
三國歸晉也成了理所當然。
局勢到哪裡,佈局到哪裡。 在正確的時機,以正確的順序,進行應該做的事。
但是關雲長形像鮮明,萬人景仰,確是快意人生。
而今天有多少人崇拜諸葛孔明?
有多少人,佩服司馬仲達?
但若關羽對陣司馬懿或者諸葛亮,會有什麼成算?
正兵作戰的過程,重要的是了解雙方每一手棋的價值,並不斷地予以量化而且在未來重估。
而價值,不只是量化後的地目數,也包含了未來的發展性,先手主導權的歸屬。
其他的一切手法,則只是用來成就那一手棋價值的工具罷了。
佈局,定石,手筋,都是工具。 假定眼前完美的對手,能夠正確使用所有的工具。
於是最後的勝負,取決於哪一方,在這場戰爭中,拿到了最多的價值。
我喜歡吳清源大師。
論圍棋的戰略思考,他絕對是第一流。
每手棋意欲深遠,追求平衡。 那種冷靜至令人感到恐怖的平衡,面對棋盤的人就懂得。
賞心悅目的棋局,流水般的行棋,每手落子都似理所當然。。。
看他的棋局,會感覺到勝負的鐘擺飄來盪去,卻沒有感覺到求勝時的銳利殺意。
一切平衡的擺動著,無聲交談著,然後終盤,揭曉了勝負。
若與他對奕,想必自己會乖乖地被引導至落敗的結局吧。
勝負,變得如此優雅。。。
我想,圍棋之所以被稱之為手談。 那是因為當我們在假定對方是完美的,以此算計棋路時。 對手一定也是對我方做此假設,也做著相同的盤算。 對局雙方,透過棋子,做出差異細微的思考,貼近彼此。 那種貼近的程度,段位越高會變得越明顯,比語言的傳達還貼近,所以才稱為手談吧。。。
我們假設對手的完美,可是那個完美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不完美之上。。。
於是塞ㄟ說的好,「我們不過只是在比誰犯下的錯誤更低級。。。」
註一: 定石, 圍棋術語,指對奕雙方在局部接觸時的最佳著手。
註二: 手筋, 圍棋術語,指對奕雙方在攻防過程之中的最佳著手順序。
註三: 笨雞, 一宅男也,又名cgk,棋風十分陰險下流,棋力應是台灣業餘六段。
註四: 塞ㄟ, 也叫Bohen,顧名思義就是教我下棋的塞ㄟ。
註五: 秦大濕, 秦大濕十段,請參考推薦網誌。。。
註一: 定石, 圍棋術語,指對奕雙方在局部接觸時的最佳著手。
註二: 手筋, 圍棋術語,指對奕雙方在攻防過程之中的最佳著手順序。
註三: 笨雞, 一宅男也,又名cgk,棋風十分陰險下流,棋力應是台灣業餘六段。
註四: 塞ㄟ, 也叫Bohen,顧名思義就是教我下棋的塞ㄟ。
註五: 秦大濕, 秦大濕十段,請參考推薦網誌。。。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