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準備好了嗎?」,這是一個幾乎每個人都會拿來問自己的疑問句。
考試前,進入職場前,升等機會來臨時,在人生的每個轉折點上,在每個重大決定之前。
每個人在問自己這個問題時,心裡或許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安,和一點點的缺乏自信。
在生命舞台上,自己扮演什麼角色,其實大多數時候,人自己本身並沒有太多選擇。
這種選擇幾乎不會以複選題的型態出現,通常只有「要與不要」,「接受與不接受」這兩個選項。
而更多時候,後來的選擇,在最初的選擇做下之後,就已被選擇,往後你連拒絕的選項都不會有。
即使還沒有準備好面對另一個陌生的舞台,自己卻在一陣你推我擠之中,被一隻不明的手就這樣推上了舞台,燈光馬上在自己身上聚焦,台上的演員,台下的觀眾,都看著自己怎麼把劇情交待下去,你連轉身逃走的機會都不會有。
所以,當你還能問自己,「我,準備好了嗎?」,其實還算是很幸運的了。
能問這個問題,表示你,還有選擇。。。
上台與否的選擇,或者還有其他的複選項。
如果是沒得選,還是早早收起這個問題,問都別問,趕快思考怎麼扮演自己全新的角色才是。
在那種狀態下依然問這種問題,是非常不切實際的。。。
我們一定也常常碰到身旁的人,來請問自己這個問題。
那種做重大決定之前的不安,人總會習慣找自己信任的人談談。。。
把這個問題,拿來自問自答,可以拆成幾個解題過程。
過程一,要先問的問題是,即將要面對的舞台,往後的道路,所有即將伴隨這個角色而來的身不由己,是不是你所追求的?
當「是」,或者「接受」,這個選項被選擇了。
如果你本來追求的東西,本來就是在新舞台上更加容易獲得,或者自己本來就喜歡這個新角色,那「是」,或者「接受」這個選項,將是遲早必須面對的。
你只是不知道自己目前,能不能詮釋好心目中的角色罷了,一切都是時間的問題。。。
可是萬一,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那這個角色,能推要盡量推掉,因為那不是你要的。。。
你說,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
答案是,太多人根本不問這個問題,所以才要問。
這世界上太多人,是完全搞不清楚自己想要追求的人生是什麼東西。
永遠生活在渾噩之中,讓環境和身旁的人幫自己做所有的決定,然後在出錯時怨天尤人。
思考這個問題的目地,是要你「歡喜做,甘願受」,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別在未來像個坐在地上哭鬧的小孩般抱怨人生。
從來沒思考過這個問題的人,我想有打掉重練的必要。
就像你玩魔獸世界,我想絕對不會有個人物可以同時被設定成魔法師,劍士,工匠。
你要這樣搞,那個人物練出來只會四不像,啥屁都不是,結果就是打掉重練。。。
很多事情,是在一開始就被決定。。。
解題過程二,準備好了嗎? 是不是現在,或者是未來,而未來在多久之後,機會還在不在?
嘿嘿嘿,知道我在胡言亂語啥的人,看到上面那一行,應該心有戚戚焉。
既然早晚要衝上這個舞台,為啥現在不上台? 卻要等以後?
未來不見得會給你上台的機會,很多時候同一種機緣一輩子只會在你面前開一次門。
是我的話,給我四成的存活成算,甚至三成。 (視機會有多難得)
我就會衝了,只要有三成的成算,我認為應該就可以為自己換取在新舞台上停留的時間。
只要不是一上台,馬上就成為砲灰,只要還能停留,還能做為新角色堅持一段時間。
那種經驗值,就是未來無可取代的資本,就算這一次的下場是被轟下台,最終成為砲灰。
要知道,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日後那些痕跡就能讓你再一次敲開這個角色的大門。
而且,學習曲線這個東西,仰角最高時總在剛上台的那一段日子。
留在原本的角色上,學習曲線的仰角絕對不會比新角色來的高。
這種快速累積經驗值的過程,是非常難得的,當你不在那個位置上,所有為了獲取那個角色的經驗累積,都是非常緩慢而無效率的。 直接到那個角色的位置上去承擔所有的砲火,是最辛苦但卻最快速累積經驗的方式。
如果你能在那個角色上撐的夠久,撐過一開始最艱難的高仰角而沒有被滅頂。
那就表示你已經準備好了,之前的疑問,全部都是對自己無聊的質疑罷了。
就算是被滅頂,成了砲灰,起碼還提升了自己的視野,更高處的風景,有沒有更美?
沒有人,是完全準備好了,才去面對一個自己想要的角色。
如果一個人非得完全準備好了才去接受一個角色,那這個人一生能成就的必定非常有限。
準備好八成的成算,才去接受一個角色,那不但是過度保守,而且根本就是駕輕就熟,意義何在?
日子太好過的話,那不是在挑戰自己的極限,那叫做膽小怕事。
而準備好五成的成算,就接受一個新角色,那應該是最起碼的合理範圍。
對於很珍貴難得的機會,則必須在成算更低的時候,就要努力抓住上台去磨練的機會。
即使被打了下來,在高手過招時被滅頂,也要為自己留下一條重新上台的路。
(至於,在成算非常低時,就匆匆上台然後瞬間成為砲灰的人,則是缺乏自知之明,這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一個人能在有限的生命裡,看到多寬廣的風景,取決於衝擊自己極限的決心。
一個人能爬的多高,在於自己面對的學習曲線的仰角高度。
一個人能爬的多高,在於自己面對的學習曲線的仰角高度。
如果,我們只能承受仰角些微的學習曲線,如果我們只能在萬事俱備下挑戰自己的極限。
那我們能拿出多少的故事,來對自己的下一代訴說?
你如何向自己的下一代,交待自己乏善可陳,從沒咬緊牙關衝刺過的一生。
準備好了嗎?
這不是一個信心的問題,這是一個人認識自己和抗壓性的問題。。。
全站熱搜